品茶论坛qm论坛最新版本更新_51龙凤茶楼论坛网深圳_一品楼品凤楼论坛qm_全国名媛凤楼

中国文明网总站
瑞安文明网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文明评论>正文
传承龙舟古韵 共筑文明新风
来源:瑞安文明网发布时间:2025-05-09 10:03:00编辑:站点管理员

  在塘下镇的海安片各村,民间划龙舟活动始终遵守着一项约定,即海安片各村不对外嫁女收取龙船银”,外村嫁到海安的亦不用交龙船银”。那么这项约定是怎么来的呢?近日,笔者在海安的村里见到了镌刻有这项约定并由县政府公告的碑刻。碑刻记载了1936年7月16日由县长、乡长署名的瑞安县政府布告(公字第五七九号)革除勒索龙船银”陋规的内容,虽时过境迁,却依然对新时代瑞安传承龙舟古韵、共筑文明新风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。

  海安民众很早就认识到摊派“龙船银陋规的危害。他们上书称:“端午龙舟活动本为传统民俗,但一村发起,他村往往因风俗酿成命案,危害极大。而建造龙舟的费用,主要依赖‘龙船银’。所谓‘龙船银’,即甲村女子嫁往乙村,甲村有人便向乙村相关人员勒索此银,乙村女子嫁往甲村亦是如此。这一陋俗长期沿袭,始终未能革除,实为祸乱根源。为防患于未然,我们集合保甲长、绅耆商议决定,革除此项龙船银陋规,本村绝不向他村索取,他村来索要也一概拒绝。特此通告并勒石立碑,永为禁约,恳请转呈。”布告提到,龙舟引发命案之事早已屡见不鲜,而“龙船银”作为兴造龙舟的基金难辞其咎。乡里认为众乡绅所提之策,可谓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除通告居民遵守外,还呈请上级(县政府)布告,待勒碑后以作长久警戒。事关革除陋规,上级(县政府)予以照准,并发布布告要求民众一体遵照执行。

  从民国廿五年瑞安县政府碑刻布告严禁龙船银陋规,到2025年瑞安市龙舟运动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文明活动倡议,近九十年的时光流转,瑞安对龙舟文化的守护与革新从未停歇。龙舟竞渡,作为传承千年的民俗瑰宝,凝聚着团结拼搏的精神力量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然而,当违法摊派、陈规陋习掺杂其中,这项传统活动便偏离了原本的轨道。唯有摒弃不良现象,践行文明理念,才能让传统划龙舟活动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 

  历史的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。旧时,端午龙舟活动虽然热闹,但“龙船银”陋规滋生出诸多乱象。一些村以嫁女为借口强行摊派费用,不仅让民众经济负担加重,更引发了无数矛盾纠纷,甚至酿成命案,使得本应充满喜庆祥和氛围的民俗活动,变成了祸乱的源头。如今,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类似强行摊派、变相敛财的行为仍时有出现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,也严重破坏了龙舟文化的纯粹性,与新时代所倡导的文明风尚格格不入。 

  文明划龙舟,首要任务是坚决杜绝违法摊派。龙舟活动的顺利开展,不能以强制索取钱财作为基础。组织者应当秉持自愿、公平、合理的原则,通过合法途径筹集资金。例如,由龙舟头家带头出资,社会各界赞助,企业和个人自愿捐赠等,以此确?;疃牙丛凑薄⑼该?。同时,组织者要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,做到专款专用,定期公示收支明细,主动接受群众监督,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得明明白白,让参与者和支持者安心、放心。 

  文明划龙舟,更需要全方位践行文明理念。在活动时间与区域的安排上,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,不安排在夜间进行,以免影响中高考考生备考;合理规划活动水域,主动避开学校、医院等重点区域,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。在活动过程中,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,积极采用电子鞭炮等环保替代品;坚决摒弃封建迷信、大操大办、互相攀比等陋习,杜绝赌博、寻衅滋事等违法违规行为,以健康、积极的方式参与活动,真正传承龙舟精神的核心内涵。 

  安全是文明的重要前提。龙舟队伍必须强化安全管理,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,按照标准建造龙舟,配备充足的救生设备和后勤保障船只;参与者要自觉规范穿戴救生衣,严格遵守安全规定,坚决做到不酒后上舟;观众同样要文明观赛,不擅自闯入警戒区域,不骑跨护栏,共同维护活动现场的良好秩序,确保龙舟活动安全有序进行。 

  千年龙舟文化,是流淌在瑞安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;文明传承,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。让我们以史为鉴,从自身做起,坚决拒绝违法摊派,积极践行文明理念。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传统划龙舟活动定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既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,又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文明风貌,成为弘扬传统文化、激发旅游热点、凝聚社会力量、共建和谐家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 

© 2015-2022 瑞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ICP备第030140号
网络技术支持:温州都市报